很多人跑来问我:日本技术太落后,赴日做开发会影响个人发展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得区分一下:你是打算去日本的外包/派遣岗位还是日企核心岗位?这个区分很关键! 关于日本IT行业使用的技术框架,我会专分几期讲解,包括:Java,Python,WEB前端,让国大家对日本的IT技术现状有个更深刻的理解。 先讲一下Java做web后端时的一个现状。 首先Java是一门非常稳定的语言,使用Java进行开发的工程师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很多日本公司的服务也是基于Java进行开发的,比如: DMM.com、楽天市場、グノシー、kintone、LINE、SmartNews等等在日本很有人气的应用都是基于Java。 在日本用的最多的Java后端框架就是 Spring Framework、其他的框架使用人数或职位数都不如Spring Framework,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主要将精力放在Spring上就可以了。 那关于后端开发时使用的数据库,这几年日本开发所使用的数据库基本都上云了,主要是谷歌的GCP(Google Cloud PlatPlatform)和亚马逊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在这两家云服务平台里关系型数据库分别对应对应BigQuery(GCP)和RDS(AWS),NoSQL则为Firestore(GCP)和DynamoDB(AWS)。同时两家云服务平台也都有对应Redis的服务,基本上新项目的开发都会在云平台上完成。
Read More上一篇我们提到日本Java技术框架的使用,这一期我分享一下日本web前端的技术框架。 关于前端,日本所使用的开发框架和世界其他地方大致相同相同,无非就是VUE、React、Angular这三个框架。 那先说Angular: Angular开发的年收入大多集中在500万円〜800万円之间,在日本处于比较中等的收入范围,在Green上Angular的职位数在200左右。 其次是React: React的职位数比Angular高出很多,在Green招聘网上在招岗位达到3150个,收入则差不多,也是大多集中在500万-800万之间。 最后,关于Vue: 目前的在 Green招聘网上的岗位数为2909个,收入和前两个框架差不多。 根据Green的岗位缺口和收入,我们可以看出来:关于前端框架,在日本使用最多的就是React,其次是VUE,而薪资范围几个框架大致差不多,都是集中在500-800万之间,而且还得有几年经验才可以达到。 可以看出来,前端的天花板还是相对较低,有能力的同学我还是建议学一些后端开发的知识,逐渐往全栈方向发展,优秀的全栈工程师年薪可达千万以上。
Read More富兰克林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不可避免,那就是税收和死亡。“而成为数字游民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到纳税问题。 数字游民的纳税问题 通常我国公民默认是需要在国内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但是我国跟其他许多国家签有个人税费方面的协议,在签署协议的国家所缴纳的税款可以抵扣国内的应缴所得税,比如我国和日本之间就有个人所得税的抵扣协议。 在日本做数字游民的要求 外国人在日本做数字游民有两个额外要求: 开设日本的银行账户。这是因为公司给个人汇款的时候,如果是境外账户那就涉及到进出口,这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公司都是一个负担。 良好的日语沟通能力。大部分的项目还是日语为基础,虽然也有少数的全英文项目,但是日语沟通流畅的话,机会无疑是多很多的。 当我们准备好了以后,就要面临数字游民生活的第一个挑战——找项目。 如何接到日本远程开发项目 数字游民的项目机会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来自熟人介绍或转介绍,这种机会是得益于之前积累的人脉资源,也更适合经验丰富的人;另一种来自接单平台,比较适合刚入门的数字小白,虽然单价不会太高,但是单子多、门槛低。 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字游民,除了要维护好之前积累的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市面上比较好的接单平台,这都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那数字小白如何利用接单平台在日本接到单子呢? 日本接单平台有哪些? 在这里我先分享一些带有翻译、设计等综合性区域的接单平台。 ココナラ( ):在经历了头几年的沉寂之后,ココナラ在这几年的用户数突飞猛进,在平台上的成交量也越来越高。ココナラ上的项目类型覆盖的非常广,从日常生活的测字算命、情感咨询到商业项目的网站开发,Youtube代运营等都有涉及。同时网站风格也更偏现代的审美,自由职业者能以展示的形式对自己所擅长的各类技能做宣传,提高自己在各个分类中的排名,等待合作者联系自己,也可以主动出击,报名正在公开招募的项目。 クラウドワークス():平台名源自英文Crowdsourcing,中文翻译为众包。比起ココナラ覆盖面广,toC较多的特征,クラウドワークス更倾向于专业项目,toB项目会比较多,在市场占有率上也是排名日本国内第一。覆盖的项目范围主要集中在商业项目,比如:网页设计,系统开发,文案编写,翻译,动画剪辑等等。与ココナラ可以建立自己的店铺,等待其他人联系自己不同,クラウドワークス只能自己去报名项目。 CrowdTech ( ), 是CrowdWorks旗下的一个品牌,专门针对IT行业打造的接单平台,在UI和流程上做了全面的更新。在注册好,填好信息后就会有专门的顾问通过邮件联系我们,约好时间面谈后会对我们的背景,对项目的要求,单价等等做一个综合的询问。之后顾问也会不断给我们推荐项目,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网站上浏览项目。一键报名后进入投标,之后通过的话就会有企业的人联系我们面谈的事情。 LevelTech ,也是专门面向日本IT行业的人才服务平台,旗下的carrer负责IT行业的转职等服务,Freelance业务则负责自由职业的业务。这个平台跟上述CrowdTech类似,都是在网站上报名后会有顾问联系我们。之后支付时的价格也是在平台上完成。 フリーランススタート,IT行业最大的接单平台。里面既有案子,也有各种中介,因为有些项目是非公开的。也可以开放自己的简历,让agent联系我们。这里要注意的是,每个agent的付款时间不一样,有的是月初支付,有的是月末支付,也有是隔月支付的。 另外,在日本IT行业常用的沟通工具是Slack ,项目管理工具是jira/assana ,文件共享是google drive/dropbox 。代码管理平台多是github/gitlab 。 这一期的分享就到这了,下一期我会分享如何在接单网站上包装自己,更容易获得项目。
Read More最初的音乐生成 1787 年,莫扎特组局“音乐骰子游戏”,玩家通过多次掷骰子来将预先写好的音乐片段串在一起,这些片段与骰子的六个面相关联。最终的结果是一首由片段随机组合的完整的乐曲——可以不断得到新的乐曲,由此开创了随机创作的先河。 具体的效果可以参考这个链接:https://vician.net/cs/mozart/ 随着1950年代计算机的问世,也诞生了一批计算机音乐作品,早期的计算机音乐构建了马尔科夫过程,利用随机模型并辅以rule-based的方法生成符合要求的成果。后来又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如何运用算法和模型生成更自然的音乐成为一个新的前沿科研领域。 经过近百年的推动,部分AI创作已经达到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 这是获得法国作曲家协会(SACEM)的资格认证的AIVA生成的作品: 【Aiva - 一小时音乐合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W411T7F9?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7b0d73d8114eee0bff1b506ce3701539 随着算力和数据的不断增加,AI音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果没有一定音乐基础的话,很多人是无法察觉出AI创作的音乐和人类创作的音乐之间的区别。 音乐人工智能究竟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呢?已经应用在哪些领域了呢? 真实的情况是:研究略有,应用市场相对空白。 相比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音乐人工智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分支,获得的关注和进展也相对缓慢。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还处于模型和算法的研发阶段,主要集中在了如何将RNN,GAN,VAE等在其他领域大放光彩的模型应用到音乐生成的方向上。 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只能依靠统计学对已经创造出来音乐进行复杂的归纳后,再根据概率进行音符的组合,也就是说现有统计学理论基础决定所有的AI音乐生成都是随机过程,导致的成果品质良莠不齐,还无法稳定地投入到商业生产环节。 而AI的自主创新是一大挑战也几乎不可能完成。就像卡农不知养活了多少钢琴师,AI可以在拥有先例的情况下尝试小范围的调整,但永远也跳不出那个框,永远无法产出新的东西。如何创造出卡农这种范式,则仍是天才们的领域。或许之后符号主义的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把事物间复杂的逻辑关系用图论展现)能够帮助AI拥有更多的创造力。 音乐人工智能的商业动态如何?IT人员入局的机会点在哪? 国内外市场上,人工智能科技巨头公司和一些大公司虽然在积极布局,但是暂时还没产生实质性收益。 国外: AIVA Technologies 2016年发布了第一首人工智能交响乐 NVIDIA的AIVA音乐样例(2016年,交响乐):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muzic 微软亚洲研究院机器学习组一直致力于 AI 音乐的研究,研究课题包括词曲写作、伴奏编曲、歌声合成、音乐理解等。2021年9月,微软推出了AI音乐开源项目Muzic, 涵盖了之前在 AI 音乐的一系列研究工作。 第一期开源了音乐理解和生成方面的5个研究工作,包括音乐预训练模型MusicBERT,自动歌词转录方法PDAugment,词曲写作模型SongMASS,说唱生成模型DeepRapper,歌词到旋律生成系统TeleMelody,更多AI音乐的研究工作还在持续开放。 AI 音乐研究项目主页: Muzic 开源项目页面: 谷歌的Magenta 谷歌Magenta项目主要研究如何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发展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所以他们的研究内容除了音乐生成外还包含了很多图像类的内容,比如根据音乐让AI作画。 https://magenta.tensorflow.org/paint-with-music 国内: 字节跳动的bytesings 2020年4月,字节跳动人工智能实验室发表了一篇关于中文歌声合成系统的论文——《 A Chinese Singing Voice..
Read More我曾经是一名高级算法工程师,在2021年后开始了数字游民的生活,人在国内的同时远程完成日本的开发项目,深圳,广州,新疆,海南都曾是我工作的场所。 赚发达国家的钱,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生活,这就是数字游民的魅力。 数字游民是个什么玩意儿? “周五下午和日本客户开完视频会议后去曼谷的小吃街转一下,再确认一下周末普吉岛潜水的行程,同时查看一下马来西亚的小吃,规划一下下周在吉隆坡的工作和生活。” 这些简简单单由地名和生活日常构成的词组看起来很简单,却是很多职场人无法企及的乌托邦式浪漫。 而过这样生活的人,则被称为数字游民。 能够通过互联网远程工作,这是成为数字游民必备的条件。有很多工作能符合这个要求,从平面设计师到互联网工程师到自由撰稿人,但更多的是具备在任何有WiFi的地方自由工作的能力。所以数字游民的工作场所包含了酒店,咖啡馆,图书馆等等。 如何成为一名自由的数字游民? 成为数字游民有两个基本要求:1.具备远程工作的技能;2能接到远程的项目。 什么是远程工作的技能 除了上述我说的几个工作之外,还有很多可以远程完成的工作,但最重要的是在不面对面的情况下,一个人完成这些工作的技能和实力。 这要求除了有过硬的技能外,还需要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很多时候要比上班摸鱼累多了。 项目机会从哪来 数字游民不是一个接受公司雇佣的员工,更像是一个经营自己的公司,所以公司和公司之间谈业务的商务沟通能力,商业人脉等等都会影响到是否可以接到远程的项目。 而我的优势在于外语沟通能力和靠谱的项目经历,所以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Covid-19爆发后,在疫情严重的国外,日趋主流的远程办公模糊了工作,休闲,家庭和旅行之间的区别,人们也从通勤中解放出来。2021年离开东京移住乡下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搬进东京的人数,毕竟如果不用去办公室,又有多少人愿意在大都会过摩肩擦踵的拥挤生活呢?
Read More